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炒股配资官方网站
她曾是一个世家千金,才情出众,能流利地讲法语、热爱莎士比亚的诗词,甚至拥有一位享誉文坛的哥哥——沈从文。可是,1960年,在那场席卷全国的大饥荒中,她的生命就像一朵凋谢的花朵,消失在了那个寒冷的早晨。她的手里紧握着一块树皮,那是她在生命最后时刻唯一的食物。
很少有人知道沈岳萌的过往,直到多年后,才有人揭开她生命中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。沈岳萌生于1912年,湘西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军人家庭。尽管家道中落,但父亲曾是官员,家里依然保持着一些古老的风范。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,哥哥们都非常宠爱她,尤其是二哥沈从文。
展开剩余86%沈从文聪慧非凡,凭借出色的才华,成为了文学界的翘楚。他视沈岳萌为心头宝贝,从小便将她视作人生的希望。为了让妹妹接受更好的教育,他将她带到北平,给她提供最好的书籍,耐心教导她文学,期望她成为一名如自己一般的才女,名扬文坛。然而,沈岳萌的心中却并不热衷于文学,她的梦想并非在书本中寻找,而是渴望过一种自由、浪漫的生活。
她从未真正投入哥哥为她挑选的那些文学书籍,她的思绪时常飘远,幻想着那些关于爱情与自由的故事。她感到沉重的压迫,不明白如何反抗,却又无法实现自己简单的渴望——过一个平凡却幸福的生活。沈从文对她的失望逐渐加深,但他并未放弃,一直给予她最好的资源和教育,甚至安排她参与一些文学活动。然而,这些努力依然无法改变沈岳萌的心境。
在1934年,沈岳萌遇到了刘祖春,一个出身贫困、充满个性和冒险精神的青年。刘祖春没有显赫的才华,但他身上有着沈岳萌向往的自由与无拘无束。他常常给她讲述自己从贫困到奋斗的故事,这让沈岳萌陶醉其中。她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,也渐渐放下了所有的束缚,开始幻想着与他共度一生的美好时光。
然而,天命弄人,1937年,抗战爆发,刘祖春从北大毕业后神秘失踪。沈岳萌焦急万分,四处寻找,无论写信还是打电话,都没有得到回应。直到后来,她得知刘祖春去了延安投身革命。这一消息让沈岳萌的世界瞬间崩塌,她仿佛失去了全部的支撑。她一度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中,连连写信却再也没有回音,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,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。
沈从文看着妹妹痛苦的样子,心中充满了愧疚。他一直希望沈岳萌能成就一番事业,但她内心的渴望早已偏离了文学的轨迹。为了帮助妹妹振作,沈从文安排她去昆明的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,希望新的环境能够带给她些许理智的恢复。然而,这些努力却没有带来期望中的效果。沈岳萌内心的空虚和伤痛依然无法消除,最终,她开始接触佛教,试图通过念经寻找内心的平静,但这一切都没有起到任何安慰的作用。
沈岳萌的精神状态愈加恶化,她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。她变得时而大笑,时而哭泣,开始做出越来越异常的举动——撕毁照片,摔碎镜子,把家里的物品送给陌生人。她的行为让家人感到无法应对,他们甚至开始害怕她的存在。最终,沈岳萌被送回了老家,但她的精神失常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。
沈岳萌的命运越来越沉重,她的弟弟沈荃对这个局面充满了愤怒,指责沈从文:“你毁了她。” 沈岳萌的精神状态成了家族的负担,也成了无可逃避的耻辱。沈荃决定带她回家乡,但她并未从中得到解脱。
在家乡,沈岳萌的情况并未好转,反而更加恶化。她的精神世界越来越错乱,变得无法自控。最终,家人无奈地将她交给了一位泥瓦匠——莫仕进,寄希望于这个贫困的男人能给沈岳萌一个安稳的生活。莫仕进没有才华,家境贫寒,但他出于同情将沈岳萌娶为妻,两人住在一条破旧的渔船上,日子过得极其艰难。沈岳萌的疯癫使她无法照料孩子,甚至无法做饭。
村民们对沈岳萌的疯癫逐渐习以为常,虽然心中充满怜悯,但也无能为力。她曾经的才情与光辉岁月,仿佛随着她的精神崩溃和破旧的生活一同消逝。1960年,在大饥荒中,沈岳萌因饥饿死于贫困,那时她已无法进食正常的食物,只能依赖树皮和草根度日。她死时手中紧握着一块树皮,成了她生命最后的一餐。
沈岳萌的死在当时没有人关注,村民们对她的疯癫早已麻木。她的死似乎就像是命运对她最后的打击,而她的生命,也在无人记得的沉默中消逝。直到1984年,沈岳萌的儿子莫自基来到北京,寻找已经成为文学界泰斗的舅舅沈从文。得知妹妹的死讯后,沈从文沉默了很久,最后轻描淡写地说:“她当年,心气太高傲了……”
这句话沉重而深刻,承载了沈从文内心的愧疚与反思。沈岳萌的一生,从未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关怀。她曾是才情横溢的世家千金,拥有着无限的潜力,但她选择了与传统规则背道而驰,追求她理想中的爱情与自由。最终,她不得不承受着这个时代带给她的残酷现实。
沈岳萌的一生,究竟是谁的错?是哥哥沈从文的高期待?是爱情的变故摧毁了她的精神?还是这个时代无法容忍她那不拘一格的性格?也许这一切无法有一个明确的答案,但她的故事永远留在了那个贫穷的村庄里,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。
发布于:天津市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